以太坊的扩展版图正在进行彻底重组:一个新的Layer-2进入了不含代币、无风投支持或集权控制的舞台。
5月1日,一组独立的以太坊社区开发者介绍了以太坊R1,一个新的Layer-2汇总解决方案,打破了当前汇总行业的几乎每一条准则。
在一个充斥着风投支持的L2链的空间中,这些链运作得更像是追逐利润的Layer-1区块链,以太坊R1是一场安静的革命——100%由捐赠资助,不含代币,由社区而非公司董事会治理。
没有预售,没有空投承诺,也没有协议代币供投机,R1代表了大多数汇总自Optimism和Arbitrum开创通用型L2以来所遵循路线的意识形态对立面。它为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答案:以太坊如何能够扩展同时又不背弃其原则?
以太坊R1是什么——以及不是
以太坊R1是一个无代币、通用型汇总,使用的是NethermindEth的Surge栈和Taiko的Type 1 zkEVM代码库。据其开发者称,R1旨在扩展以太坊,同时完全与网络的创始原则保持一致:可信中立、抗审查、去中心化及可替代性。
项目的创建者对此有明确认识:
- 这不是一个风投支持的链。
- 它不发行治理代币。
- 它不追求利润。
- 它不实施私人分配或保持不透明的公司治理。
相反,该计划100%由以太坊社区的捐赠及贡献资助。部分交易费用——1%——将在2030年之前流向Taiko DAO,以支持底层代码库,其后所有费用将被永久销毁。
“以太坊R1不是来与以太坊竞争或取代其他L2的。它要证明的是另一种模式是可能的——一种将汇总视作公共基础设施的模式,”开发者在X上写道。
为什么第二阶段重要
或许R1发布最显著的方面之一是它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以太坊汇总开发的“第二阶段”。
以太坊的路线图,尤其是在合并后时代,设想汇总通过三个定义明确的“阶段”成熟:
- 阶段0:极少的去中心化,中心化的排序者和证明者,有限的欺诈/ZK证明。
- 阶段1:部分去中心化,包含一些无许可组件,但仍有中心化的后备。
- 阶段2:完全去中心化:无许可证明、抗审查、健壮的治理及长时间的升级延迟。
通过在第二阶段推出,R1立即支持无许可证明,没有中心化的升级密钥,并在社区多签治理结构下运作。
虽然许多领先的L2将去中心化延迟了数年,这一选择使R1成为了开发人员所谓的“伪装成L1的汇总”的直接挑战。
对L2中心化的反应
以太坊R1的架构直接回应了一个日益严重的担忧:许多L2现在与其说是以太坊的扩展,不如说是具有以太坊桥接的独立L1。
项目如Optimism、Arbitrum、Base和Blast引入了本地代币、激励的流动性计划、风投分配及不透明的升级政策。尽管在技术上是“汇总”,它们经常持有管理权限,允许单方面升级、暂停或后门控制。一些批评者认为这破坏了以太坊更广泛的去中心化并创造了系统性风险。
以太坊R1团队明确批评了这一动态:
- “通用型L2应是商品——简单、可替代、无中心化依赖及风险性治理。”
- R1寻求最小化攻击面和依赖链,而非最大化利润。汇总被构建为“可替代和可分叉”——易于替代,难以腐败。
基础设施:Surge栈和Taiko代码
从技术上讲,以太坊R1建立在Nethermind的Surge栈之上——一个优先考虑开放架构和灵活性的汇总框架。它大量借鉴了Taiko,这是生态系统中最受尊重的零知识以太坊虚拟机(zkEVM)项目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将其基础费用的1%分配给Taiko DAO直至2030年。届时,R1将燃烧所有费用,防止协议层面的价值积累并确保中立性。
这种设计呼应了以太坊自身向EIP-1559和超音速货币原则的过渡,其中燃烧费用使协议与长期可持续性而非短期利润保持一致。
社区优先:透明和开放协作
以太坊R1的另一个基石是其对开放开发的承诺。团队没有中央法律实体、没有基金会、没有私人董事会。它通过以下方式鼓励社区参与:
- 为贡献者提供的Telegram
- 用于代码协作的GitHub
- 用于治理讨论的Magician论坛
决策过程被设计为深思熟虑且透明的,具有长时间的治理升级延迟,确保协议层面的变更是缓慢的、经过深思熟虑且不具破坏性的。
与以太坊理念的哲学联盟
以太坊R1的发布引起了以太坊生态系统中几个著名人物的关注。
以太坊基金会研究员Justin Drake和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都参与了该项目。尤其是Drake强调了汇总作为中立实用设施而不是争取支配地位的新L1的重要性。
Buterin长期以来对某些汇总的“L1-maxi”倾向表示关切。在博客和采访中,他倡导“模块化以太坊”,其中汇总作为基础层的可替换且不具捕获性的扩展……
更广泛的背景:L2的碎片化和风险
以太坊的可扩展性路线图在将大量活动推向链下方面取得了成功。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Layer-2总价值锁定(TVL)合计超过300亿美元,周交易量已超过100亿美元。
但这种增长也付出了代价。代币化汇总的兴起导致流动性分裂、开发者资源的分散并引入了新的治理捕获向量。
最近几个月,以下趋势引发了关注:
- 可以回滚的中心化排序者
- 低参与度的代币驱动治理
- 追求利润的L2和以太坊核心使命之间的利益冲突
- 对L2桥的依赖增加,它们仍然是黑客的高价值目标
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太坊R1的进入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一种注重协调而非竞争的模式。
无代币汇总能成功吗?
明显的问题是可持续性。捐赠驱动的汇总能否在关注点和资金跟随激励的领域中生存?
以太坊R1团队相信答案在于信任最小化的基础设施和缓慢、有机的增长。没有产生收益的压力或启动治理代币,R1的模式依赖于:
- 社区贡献
- 公共物品资金
- 最小的运营开支
这是一个赌注,但不是一个未经过深思熟虑的赌注。像Ultrasound.money、Flashbots、Geth和MEV-Boost这样的公共物品项目在没有代币的情况下蓬勃发展,通常通过Gitcoin资助和以太坊基金会的赞助。
此外,随着以太坊的成熟,愈发增加了下一代基础设施可能需要无提取模式以维系网络的中立性和完整性。
一个小的汇总带来大的影响
以太坊R1可能不会主导TVL图表或推出爆炸性上涨的代币,但这不是重点。它的存在本身挑战了关于汇总应该是什么及它们应该服务于谁的普遍假设。
在金融化L2的海洋中,R1是一个意识形态灯塔——提醒着以太坊可扩展性不一定意味着被出售。
未来几个月将决定社区是否准备好支持这样的实验。但无论结局如何,以太坊R1在重新聚焦一个早该进行的对话上已经取得了成功:如何扩展以太坊而不失去以太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