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命令国内最大的科技公司放弃在香港推出稳定币的计划,给该城市成为全球数字资产中心的宏图蒙上阴影,并强调了北京方面在货币政策上保持绝对控制的决心。
蚂蚁集团,阿里巴巴的金融科技附属公司,以及京东,中国领先的在线零售商之一,均在大陆当局的直接命令下暂停其稳定币计划,据《金融时报》报道。
此次介入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两者建议公司不要发行类货币的数字资产。
该指令对中国势力范围内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的未来提出了根本性的问题,并对香港新推出的监管框架投下了不确定性,该框架旨在吸引主要的稳定币发行者。
货币主权关切推动干预
北京干预的核心是对谁控制货币发行的根本关切——国家还是私营企业。据《金融时报》援引的知情人士称,中国的监管者对允许科技公司和经纪商发行任何类型的货币表示了深深的不安。
“实际的监管关切是,最终的铸币权是在央行手中还是市场上的任何私人公司?”一位参与讨论的人士告诉《金融时报》,总结了推动北京决策的核心问题。
中国的央行—人民银行,即使在继续推广数字人民币(e-CNY)的同时,仍在强化其对货币发行的排他性权威。此次干预表明,无论规模、关系或复杂程度如何,私营实体都无法在数字货币发行领域自由运营。
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在2025年7月的一次闭门会议上对过度发行稳定币引发金融不稳定表示关切。他警告说,稳定币可能引发过度投机,并可能动摇金融体系,敦促对标记化的实际需求作为技术基础进行仔细评估。 Content: 稳定币技术和测试其监管框架的可行性。沙盒允许参与者在与监管机构互动的同时,在受控环境中试验稳定币的发行和应用。
截至2025年5月,第一批沙盒测试的参与者包括京东环球链科技(香港)有限公司(京东的附属公司)、RD InnoTech Limited,以及由渣打银行(香港)、Animoca Brands和香港电讯组成的联盟。
然而,当涉及到系统性金融控制时,大陆当局表现出的意愿会优先于本地倡议,这引发了对香港在数字资产领域监管自主性持久性的质疑。
"没有大型大陆科技公司的支持,香港的稳定币生态系统可能难以吸引需要的大发行商和机构支持来在全球竞争," 分析师指出。
这一事件还突显了香港自身监管机构对潜在风险的担忧。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执行官叶志恒曾警告说, 新的稳定币规则增加了欺诈风险,稳定币相关公司在新规生效的同一天报告了显著损失。
私人数字货币的更广泛影响
北京的干预向全球金融科技和加密货币行业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涉及大陆附属公司的私人发行稳定币将面临严格审查,当它们与中国的战略利益相交时,可能会受到限制。
这一决定反映出随着全球数字金融的发展,政策路线的日益坚定。尽管许多西方司法管辖区正在开发框架以适应由私营实体发行的受监管稳定币,中国似乎致力于一种由国家对类似货币的工具保持独家控制的模式。
报告显示,其他主要中国机构,包括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银行,也曾考虑通过香港申请稳定币牌照。据报道,中石油正在探索用于跨境能源交易结算的人民币锚定稳定币。
然而,北京最新的指令使这些申请是否会取得进展变得不确定,表明监管打击可能比初步显现的范围更广。
最后的思考
对于没有大陆关联的外国稳定币发行者和香港金融机构而言,未来的道路仍然相对清晰—尽管事实表明当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北京能够影响香港的金融部门,这使情况变得复杂。
香港金融管理局继续接受潜在稳定币发行者的申请, 第一批许可证预计在2026年初颁发。无中国监管障碍的国际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和加密货币公司仍然可能将香港的框架视为进入亚洲市场的吸引路径。
然而,这一事件强调了香港作为中国与全球金融市场之间桥梁的角色在北京更广泛政策优先事项范围内运作。在数字货币领域,这些优先事项似乎愈发集中于保持国家控制和推进数字人民币的战略地位。
对于蚂蚁集团和京东而言,稳定币愿景的暂停代表了一场由监管者主导,关注维护货币主权的战略性撤退。两家公司现在必须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在不挑战国家发行货币基本权限的情况下参与数字货币生态系统。
未来几个月香港稳定币牌照发放过程的结果,将提供重要信号,显示香港能否成功应对监管创新与大陆政策对齐的竞争需求——或者北京的干预是否标志着在特别行政区内对数字资产试验采取更受限的方法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