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包

区块链连接竞赛:EigenLayer、Avail 和 Celestia 如何塑造模块化加密未来

区块链连接竞赛:EigenLayer、Avail 和 Celestia 如何塑造模块化加密未来

区块链常被比作数字岛屿——安全而自足,却彼此隔离。过去十年中,各种项目试图架桥连通这些岛屿,使得资产和数据可以跨网络流动。然而,过去在“连接区块链”的尝试主要依赖临时桥梁或引入新风险的联合系统。如今,一个新范式正在出现:模块化区块链架构。在这种模型中,不同的区块链功能——执行、共识、数据存储和安全性——可以由无缝协作的独立网络提供。三个先锋项目位于这一运动的最前沿:Celestia、Avail 和 EigenLayer。每一个都在解决部分难题,以使区块链更加互联、可扩展和多功能。这里我们深入探讨这些项目的工作原理、它们旨在解决的问题,以及它们如何协同重新定义区块链生态系统的可能性。

从单体链到模块化未来

在传统的“单体”区块链如比特币和早期的以太坊中,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处理所有功能:执行交易、达成共识、确保数据可用性和最终更新。这种一体化设计简单且安全,但固有的扩展限制。所有操作都发生在单一层上,意味着随着使用的增长,链条可能成为瓶颈。与之相反,模块化区块链将这些任务分解为独立的层或模块。例如,一层可能仅处理交易执行(智能合约处理),而另一层专注于排序交易并验证块数据是否发布以供任何人检查。通过分离这些职责,模块化方法承诺在不牺牲安全性的情况下实现更大灵活性和吞吐量。

单体 vs. 模块化区块链架构。在单体设计中(左),一个区块链处理执行、结算、共识和数据可用性。在模块化设计中(右),这些功能分布在专门的层上——例如,rollups 处理执行,而独立的网络提供共识和数据可用性。这种分工可以通过允许多个链共享共同的安全或数据层来改善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

向模块化方向的转变是由扩展尝试中的艰难课程驱动的。早期,简单地增加单体链的容量会导致中心化的风险(如在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块大小辩论中所见)。Layer-2 解决方案如 rollups 出现,将执行移出主链,同时利用主链进行安全和数据存储。

rollups,如在以太坊上的 Arbitrum 和 Optimism,展示了显著的吞吐量增益,但也突出了另一个限制:数据可用性问题。在 rollup 中,交易数据仍需可靠地发布在某个地方(以便任何人都可以重建状态或挑战欺诈)。在忙碌的 Layer-1,如以太坊上发布数据既昂贵又容量有限,从而限制了 rollups 的性能。这就是 Celestia 和 Avail 通过专用数据可用性网络试图解决的问题。

同时,启动新区块链或服务的项目面临启动问题:从头开始保护新网络是困难的。区块链的安全性仅与强制其规则的验证者(或矿工)集一样强。网络如 Polkadot 和 Cosmos 通过提供“共享安全”或互操作框架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各有权衡——Polkadot parachains 共享一个中央中继链的安全,而 Cosmos 链可以通过 IBC 协议连接,但仍需负责自己的验证者安全。EigenLayer 在以太坊上引入了一种新的共享安全方法:它允许现有的以太坊质押者“重新质押”他们的资产以保护其他链或模块。本质上,它回收了以太坊庞大验证者集的安全性以启动新的加密基础设施。

这些创新——专用数据可用性层和共享安全的重新质押——共同构成了模块化、多链加密生态系统的骨干。区块链可以接入通用数据层,分享安全资源,更易互操作。在深入研究每个项目之前,理解模块化堆栈中的每个“层”的含义很重要:

  • 执行层:执行交易并更新状态的地方(例如处理智能合约的 rollup)。
  • 共识层:由验证者订购和完成块的地方(链的“心跳”)。
  • 数据可用性层:确保每个区块的所有交易数据均已发布且可访问,以便网络可以验证区块内容。
  • 结算层(可选):一个用于争议解决或验证证明的层,rollups 可以在此发布欺诈证明或有效性证明以解决结果。

在单体链中,所有这些角色都融合在一个平台上。在模块化设计中,不同的网络处理不同的角色。例如,Celestia 提供共识和数据可用性,而许多独立的执行层(rollups 或特定应用链)在其之上运行。Avail 同样针对许多链的数据可用性角色。EigenLayer 专注于安全性方面——允许多个服务利用以太坊的共识来获取信任。我们可以将这些视为互补的努力:Celestia 和 Avail 解决可扩展的数据和共识,而 EigenLayer 解决共享安全和互操作性。让我们逐个探讨,包括它们的起源、工作原理和当前状态。

Celestia:模块化数据可用性的先驱

Celestia 经常被认为是第一个完全从头开始设计的模块化区块链网络。于 2023 年底在主网上推出测试版,Celestia 的核心理念简单但强大:它仅提供共识和数据可用性——并有意不做其他事情。Celestia 不执行用户交易或智能合约,它甚至不验证使用它的链的状态转换。相反,它对由不同链(常常是 rollups)提交的数据块排序,并确保块数据被广泛可用,以便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和验证。通过专注于这些任务,Celestia 旨在作为基础层,任何数量的其他链可以依赖其运行离线执行。

从技术上讲,Celestia 的突出特征是数据可用性采样(DAS)。这是一种加密技术,可以使轻节点在不下载整个块的情况下验证块数据已被发布。在 Celestia 中,每个块的数据经过纠删码处理并被分割成小块。轻节点随机采样一些块以测试它们是否可以检索这些块。如果足够多的随机样本成功,节点就能高概率地确认整个块的数据完整且可用。这种方法大大减轻了单个节点的负担——即使智能手机或浏览器也可以帮助检查数据可用性——同时仍能发现恶意验证者隐藏数据的任何尝试。正如数千名独立审计员每人随机检查一本大书的几页;如果甚至一页缺失,就有很高的概率有审计员会注意到。只要至少有一些轻节点是诚实并努力进行采样,数据隐藏几乎不可能不会被检测到。

Celestia 使用的纠删码和 KZG 多项式承诺在引擎盖下使得这种采样成为可能。纠删码为数据添加了冗余:即使数据块的一部分丢失,也可以从编码的片段中重建原始数据。KZG 承诺(后被以太坊 proto-danksharding 升级采用)允许压缩证明,表明数据片段对应于正确的多项式原件,使得轻客户端可以迅速验证样本。这些技术意味着 Celestia 可以安全地支持比典型区块链大得多的块大小。在其主网“测试版”发布时(2023 年 10 月代号 Lemon Mint),Celestia 开始支持高达 2–8 MB 的块,已经远远大于以太坊大约 0.1 MB 的块。实际上,Celestia 的路线图设想扩展到 1000 MB(1 GB)块,支持每秒完成数万个交易。早期测试表明惊人的吞吐量:2025 年 4 月,Celestia 测试网使用 128 MB 块实现了 ~21 MB/s 的吞吐量。该设计甚至展示了一种反直觉的属性:参与数据采样的轻节点数量越多,块越大仍然保持安全。换句话说,增加验证者(轻客户端)实际上提高了网络容量,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新型可扩展性。

为什么要如此不遗余力地确保数据可用?Celestia 的好处在于它使得部署新区块链(或 rollups)变得简单,而无需启动自己的验证者网络或担心数据可用性限制。开发人员可以创建任何执行逻辑的 rollup——无论是 EVM 智能合约、专注于游戏的链,或隐私为中心的链——并将其交易数据发布到 Celestia。Celestia 的验证者将对这些交易排序,并确保数据可以被检索,而 rollup 的自身节点(或用户)负责执行交易并验证状态转换。这给了开发人员巨大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执行环境(EVM、WASM、Cosmos SDK 等)甚至拥有自己的代币和治理,但仍然继承了来自 Celestia 的强大的数据可用性和共识。Celestia 的联合创始人 Mustafa Al-Bassam 将其描述从“拨号时代”单体区块链迈向“宽带时代”。 Skip translation for markdown links.

加粗文本:用加粗格式显示

斜体文本:用斜体格式显示

翻译内容:

区块空间丰富且廉价。与其在单条链上争夺有限的吞吐量,不如让许多专用链在Celestia的支持下并行运行。开发者不再需要将他们的应用强行放入别人的链中或从头开始克隆Layer-1并招募验证者——他们可以启动一个接入Celestia共识和数据层的主权链。

值得注意的是,Celestia对使用其服务的链没有强制执行任何执行规则。这意味着它不检查rollup的欺诈证明或有效性证明——这些要么由rollup的用户处理,要么由一个独立的结算层处理(如果存在的话)。这种方法被称为“主权rollup”,其中rollup对其自身状态拥有主权(没有更高的权力自动削减不良行为)。如果一个使用Celestia的主权rollup产生无效状态转换,Celestia的验证者仍会包含并发布该数据(只要格式正确),因为Celestia的工作不是知道在那个rollup中什么是有效的或无效的——这由rollup社区或一个可选的结算层决定。这种设计最大化了Celestia的中立性和简洁性,但也意味着rollup项目有选择:他们可以完全自主(通过社会共识来处理任何故障),或者他们可以引入自己的欺诈证明或其他证明,并可能将这些发布到某些安全层(即便是以太坊或其他链)。实际上,一些团队计划使用Celestia进行数据,而使用以太坊作为结算层——实现一种混合模型,在这种模式下以太坊验证安全性证明,而Celestia提供更便宜的数据可用性。基于Cosmos的rollup Eclipse便是一个考虑使用Celestia进行数据和Solana的VM进行执行,而结算到以太坊的例子——展示了模块化架构启用的创造性组合。Celestia本身是用Cosmos SDK构建的,并使用Tendermint(现在称为CometBFT)共识算法(基于PoS)。它目前有100多个验证者,并实现了命名空间默克尔树等功能,以允许从区块中高效检索特定rollup数据。网络在2023年升级中实现了近乎即时的最终性(约6秒的区块时间和快速最终性),使其足够响应以实际使用。

Celestia的发展势头迅速。该项目(在其研究阶段最初名为LazyLedger)获得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以实现其愿景。2021年3月,Celestia团队筹集了150万美元的种子轮资金以开发“模块化共识和数据可用性层”。一年后的2022年10月,他们筹集了由Bain Capital Crypto和Polychain Capital领投的5500万美元A轮融资。到2024年9月,Celestia基金会再次筹集了1亿美元(再次由Bain领投)以推动开发,总融资达到1.55亿美元。这种支持强调了对模块化区块链的高度期望。Celestia于2022年推出了其第一个公共测试网(Mamaki),随后是开发者测试网如Arabica和Mocha,并在2023年10月实现了其Mainnet Beta版本上线。随着主网的上线(尽管被标记为“beta”),关注点转向在Celestia上构建rollup生态系统。超过50万用户参与了Celestia的早期测试网,并在2023年末获得了其原生代币$TIA的空投奖励。这次广泛的社区测试预示了对Celestia区块空间的需求:事实上,Celestia的代币空投被称为2023年最“热门”的之一。

几个项目已经在与Celestia集成或在其基础上构建。例如,Nexus——一个使用Cosmos的跨区块链通信(IBC)协议和Hyperlane的桥接网络——与Celestia的主网一起推出,以帮助促进Celestia rollup和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性和连接。Celestia即将推出的升级旨在进一步增强互操作性;计划于2025年中期推出的Lotus升级将整合Hyperlane互操作性,允许Celestia rollup轻松与以太坊和其他链进行沟通。简单来说,Celestia不仅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数据层,还将定位为一个新的模块化多链世界的中心——在这个世界中,新的区块链可以以最低的摩擦萌芽,继承安全性(通过共享数据可用性和共识)并通过标准协议轻松地交互。

Celestia的方法并非没有权衡。因为它不验证其携带数据的内容,使用Celestia的链存在可能失控(未能发布欺诈证明等)的风险,而Celestia将继续不加审核地发布其数据。最终用户的安全性仍然依赖于在Celestia之上构建的链执行正确的操作(正如以太坊rollup用户依赖于rollup运营者和欺诈证明一样)。然而,通过从基础层中移除执行,Celestia极大地简化了共识引擎并最大化了吞吐量。较低的数据可用性承诺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Celestia被作为与以太坊等Layer-1区块链上存储数据的更便宜替代方案进行宣传。这可以缓解今天L2 rollup在发布数据到以太坊时面临的高费用和拥堵。值得注意的是,以太坊本身正在朝着类似的方向演变:随着2023年引入的Proto-Danksharding(EIP-4844),以太坊开始在区块中添加专用的“blob”数据空间,特别是为了降低rollup数据的成本。在未来几年内,以太坊计划通过数据可用性采样来实现完整的Danksharding,实际上采用了许多Celestia使用的技术(尽管这些技术被集成到以太坊的信标链中)。这就引出了一个大问题:以太坊自己的升级是否会否定对像Celestia这样的外部数据层的需求,或者多链世界仍然会青睐独立、专用的层?Celestia的支持者辩称,一个主权模块化层可以更快地创新和扩展,并服务于许多生态系统(不仅仅是以太坊的rollup)。此外,以太坊的关注点是扩展 rollup,而Celestia是任何链或rollup的中立平台,无论是否基于以太坊。

截至2025年中期,Celestia作为模块化区块链的先行者。它证明了在实时网络上大规模数据可用性采样的可行性,并聚集了一群渴望推出新链的用户和开发者。连接区块链的竞赛中,Celestia是一个强大的竞争者:一个许多链可以共享的基础层。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参与者。同时,另一个项目从以太坊社区中出现,意在从不同角度解决数据可用性挑战。

Avail: 为互联多链生态系统提供的数据层

与Celestia几乎同时,Polygon(以太坊扩展解决方案的知名团队)正在悄悄研究一个名为Avail的类似概念。首次宣布于2021年年中,Polygon Avail是一个通用的、可扩展的数据可用性层(DAL)用于区块链。Avail的立意与Celestia非常相似:提供一个可靠的、去中心化的账本,供其他链转储其交易数据,从而将数据可用性和排序功能与执行分离出来。正如Polygon联合创始人Anurag Arjun所说,"Avail解耦了数据可用性层,使得链开发者更容易专注于执行和结算"。到2022年末和2023年,Avail开始获得自己独立于Polygon的身份。事实上,在2023年3月,Polygon决定将Avail分拆为一个独立项目,Arjun离开了Polygon Labs全职领导Avail。这一分拆凸显了Avail使命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Polygon内部的一个功能,而是一个通过共享数据层统一和连接多个区块链的独立尝试。

技术上,Avail的设计理念在许多点上与Celestia趋同。Avail使用擦除编码和多项式承诺(KZG)实现数据可用性采样和证明。在2021年的首次介绍文章中,Polygon团队详细描述了Avail的架构:Avail将每个区块的数据安排成一个二维矩阵,对每个列应用擦除编码(用冗余部分将数据翻倍),然后使用Kate(KZG)承诺来承诺每一行。轻客户端随机抽取该矩阵的单元格,并使用KZG证明验证一致性。如果任何部分的数据丢失,轻客户端将在其随机采样中发现极高概率的不一致性。这确保了一个区块仅在其所有数据可用时才被Avail的共识视为有效——正是Celestia遵循的原则。正如Polygon团队所称,*“Avail将区块验证的问题简化为数据可用性验证,这可以通过数据可用性检查以恒定成本高效完成。”*换句话说,Avail验证者不执行交易;他们只确保每个区块伴有足够的数据,以便任何人随后可以在需要时执行这些交易。

Avail设立的一个关键目标是使“独立链或侧链在无需其自身验证者集的情况下,通过保证交易数据的可用性来引导验证者安全性”。这描绘了一张多样化链的图景——无论是用Polygon的SDK、Cosmos SDK、Substrate还是其他框架构建的——它们都将数据写入Avail,从而外包运行链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数据可用性和共识)。像Celestia一样,Avail对这些链的执行逻辑持中立态度。它们可以是以太坊式的,也可以是UTXO基础的,或者其他任何方式;Avail不验证状态,只持有和排序数据。Avail团队特别提到支持用Polygon SDK、Cosmos SDK或Substrate构建的链,初期就展现了跨生态系统的雄心。如果Celestia是从Cosmos世界中出现的,Avail则根植于以太坊世界,但两者共同探索模块化区块链的前景。目标:成为一个不同链条汇聚的中立平台。

在定位上的显著区别之一是,Avail强调了互操作性和互联功能,以及数据的可用性。2024年初,Avail通过一轮27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来加速开发,公布了名为“Trinity”的三项产品愿景。这三位一体包括:Avail DA(基础数据可用性层)、Nexus和Fusion Security。

  • Avail DA 是核心的数据层(“Avail为辅助的Layer-2网络或rollups提供数据空间”,正如Coindesk所描述)。预计将在2024年第二季度启用,提供为客户端链条排序区块并确保数据可用性的基本服务。

  • Nexus被描述为在Avail DA上的“零知识、基于证明的协调rollup”,将作为一个互操作中心。基本上,Nexus将成为一个连接在Avail上运行的不同rollup和链条的层,允许它们互相通信和交易。据团队介绍,Nexus将作为一个*验证中心,使用Avail DA作为信任的根基,统一了Avail生态系统内外各种rollup。通过使用零知识证明,Nexus可以安全地协调跨rollup操作。这解决了“连接区块链”的一个关键方面:共享数据层是不够的;链条也需要可以相互无信任地传递信息或资产的方式。Nexus是Avail对此的回应,在共享数据层之上实现了一个互操作的多链环境。

  • Fusion Security是第三个组成部分,专注于共享安全。它旨在将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加密资产纳入并贡献于Avail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尽管细节较少,但这似乎暗示一个系统,其中主要的外部资产可能会被质押或用于确保Avail及其连接的链条。可能涉及类似于重新质押或提供抵押品的东西,以支持Avail服务的有效性 – 概念上某种程度上类似于EigenLayer的重新质押,但在Avail的框架内实施。目标可能是通过吸引更多的资本和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因此被描述为“多代币质押”)来增强Avail的安全性。Fusion Security计划在2025年推出,表明一种较长期的愿景将Avail不仅成为数据提供者,还成为安全提供者。

追求Nexus和Fusion的过程中,Avail明确是想成为不同rollup的“统一因素”。Avail的创始人Anurag Arjun指出了以太坊rollup格局的碎片化性质和需要一个中立方来帮助协调它们:“你确实需要一个像Avail这样的可信第三方来与所有这些团队合作……我们基本上想成为那个统一因素。” 这反映出一种与Celestia更为简约的方法略有不同的理念。Celestia专注于将一件事(数据共识)做到极致,并依赖其他人完成结算/桥接层,而Avail更为全面,旨在提供数据可用性并且内置一个互操作层(Nexus),甚至与安全经济学(Fusion)相关联。有人可以说,Celestia追求的是UNIX哲学(“做好一件事”),而Avail则是追求在一个统一平台下的更大范围的玩法。

尽管在概念上有这些差异,Avail和Celestia常常被视为直接竞争对手——正如媒体所言的“竞争”数据可用性网络。事实上,业内观察者将其框定为一场竞赛。Avail的支持者包括重磅人物如Founders Fund和Dragonfly Capital,这表明人们相信可能不止一个数据网络能够蓬勃发展。Coindesk在2024年初描述这些数据层的兴起为*“加密领域最热门的趋势之一”,* 指出它们能够将区块链架构转变为模块化设计。Celestia在2023年10月主网上线将这个概念带到聚光灯下,紧随其后的是EigenDA——一个以太坊对齐的努力,我们很快会讨论——以及Avail本身。在这个模块化区块链三人组中,每个项目采取不同路径:Celestia通过一个新的L1,Avail通过一个最初由Polygon孵化的专用层,以及EigenDA透过以太坊的重新质押生态系统。

那么,Avail目前处于什么位置?截至2025年中,Avail正在从开发转向部署。一个公共测试网已发布(在2022年中,Anurag Arjun发布了Avail的早期测试网),项目已经通过以太坊和Polygon社区的输入在改进其协议。2023-2024年的融资和分拆提供了推动主网发展的资源。Avail的2700万美元种子轮(2024年2月)被指定用于完成核心产品——DA、Nexus、Fusion,预计Avail DA在2024年第二季度上线。如果这一时间线成立,Avail的数据层在我们撰写时可能已经上线或者即将上线。Avail进展的一个具体标志是其合作伙伴关系:在2023年12月,Avail宣布与流行的StarkNet Layer-2开发者StarkWare达成协议,通过使用StarkWare的技术和Avail的数据层,合作开发新的“应用链”。根据这项协议,Avail将为使用StarkWare的Madara排序器(即Layer-3链的去中心化排序器)建设的应用专用链提供数据可用性,实际上将Avail整合到StarkWare的以太坊扩展生态系统中。这种合作关系意义重大——它表明Avail将自己定位为即使在高级用例如Layer-3定制链中也是首选数据层,可能与Celestia竞争或并行。如果StarkNet的生态系统能够推出使用Avail的数据的应用链,那将验证Avail的模型并带来实际使用。Avail还参与了更广泛的以太坊社区中关于如何将链下数据可用性作为链上扩展补充的讨论。其文档重点支持Validiums(链下数据,以零知识证明为保障的rollups)和其他希望通过将数据移出以太坊来获得更多吞吐量的Layer-2模型。从技术治理的角度来看,值得注意的是,Avail正在实施一个拥有自己代币的权益证明网络(可能用于验证者质押并可能用于跨链费用)。Avail的设计提到了“多代币质押”以实现去中心化——潜在地意味着验证者可能需要质押一篮子资产或可以使用多种资产,但细节尚未可知。共识协议可能是Tendermint风格的(Polygon团队在Tendermint和Substrate上经验丰富),但经过定制以进行数据可用性检查。随着Avail成为独立实体,它将要建立自己的验证者社区。有趣的是,Fusion概念暗示Avail可能会从其他链(通过BTC,以太坊抵押)吸引安全性,这可能使其区别于Celestia更多依赖于其原生代币的自包含质押。

总之,Avail代表着朝向模块化、互联区块链世界的另一股强大推动力。它同样拥有Celestia的基本见解——将数据可用性和共识分成一个专用层能够加速扩展——但它将这一点包装在跨链连接和共享安全的愿景中。Avail希望成为保持许多链条连接的粘合剂:共同的数据层、桥接枢纽(Nexus),甚至是一个利用主要货币的流动性来保护新网络的平台(Fusion)。如果成功,Avail可以促进许多互操作且容易生成的新应用链和rollups,加速整个Web3创新。当然,Avail也将不得不在采用方面展开竞争:开发者可能根据各种因素(成本、信任假设、社区)选择Celestia、Avail,甚至以太坊的内置数据解决方案。这将我们带到了竞技中的第三大参与者—一个从以太坊的角度出发并专注于重用以太坊安全性的模块化项目。

EigenLayer:通过重新质押以太坊的安全性来支持新模块

虽然Celestia和Avail构建新的基础层来共享数据和共识,EigenLayer则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连接区块链:它扩展了现有区块链(以太坊)的安全性以支持新用例。从本质上讲,EigenLayer是一个“重新质押”协议,它允许以太坊的质押者和验证者选择性地用于为以太坊之上的其他网络或模块提供安全保障。通过这样做,它创建了一个共享安全的市场——一个资本池(质押的以太坊)和信任,其他项目可以利用这一点,而无需从头开始推出自己的代币或验证者集合。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以太坊验证者,质押了32个以太坊来保障以太坊2.0的共识。有了EigenLayer,你可以将这同样的32个以太坊“重新质押”到EigenLayer的智能合约中,从而允许你验证称为主动验证服务(AVS)的其他服务。这些AVS可以是任何内容:一个预言机网络、一个跨链桥、一个新的侧链,甚至是一个数据可用性层(EigenLayer团队本身有一个叫EigenDA的模块)。当你选择加入时,你同意在任何这些服务中,如果你有不当行为(根据他们自己的削减条件),你的质押以太坊可以被削减作为惩罚。这种选择加入的“安全共享”完全是自愿且模块化的——每个验证者可以选择支持哪些服务,而每个服务可以设置自己的要求和奖励。

EigenLayer的核心理念源自一个观察:以太坊的权益证明聚集了一个经济上安全的大型验证者集合(截至2025年,超过400亿美元的质押以太坊),这是一种“加密经济能量”,可以为更多的而不仅仅是以太坊区块链本身提供安全保障。加密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冗余安全性——数百个新项目推出了自己的代币和微型验证者,通常努力获取足够诚实的参与者。EigenLayer 说道:为何不在以太坊上重新利用安全性,并将其分配给这些新项目,这样你就不需要一个新的代币,而且可以从以太坊成千上万的验证者那里获得即时去中心化?通过这样做,它希望通过降低启动新基础设施的障碍来加速创新。开发者可以专注于其服务的独特逻辑,同时信任以太坊的验证者社区(通过 EigenLayer)来运行节点并执行规则。

EigenLayer 由创业公司 EigenLabs 发起(由研究人员包括 Sreeram Kannan 创立),于 2023 年开始测试,并迅速引起关注,被视为以太坊生态系统的潜在变革者。Vitalik Buterin 和其他以太坊核心开发者已经承认重质押的承诺和风险。一方面,重用以太坊的安全性可以使整个生态系统更加稳健和互联;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警示:如果太多的外部服务依赖以太坊的质押者,一个服务的失败或漏洞攻击可能会连锁反应地削减大量 ETH,从而可能威胁到以太坊本身。Buterin 在 2023 年年中警告不要给以太坊的共识加载过多的额外职责(例如通过重质押来观察其他链),以免增加复杂性和攻击面。EigenLayer 的设计尝试通过使用“选择加入和选择退出”模型来减轻风险:只有明确选择重质押的验证者会受到 EigenLayer 的影响,并且惩罚条件是针对每个服务隔离的(因此一个 AVS 出现问题只会削减那些选择加入该 AVS 的,而不是整个以太坊的验证者群体)。基本上,以太坊的基础共识保持不变;EigenLayer 在以太坊上通过智能合约运行,一部分验证者与之互动。

到 2024 年初,围绕 EigenLayer 的兴奋情绪转化为重大融资:EigenLabs 在 A 轮融资中筹集了 5000 万美元,随后又从 Andreessen Horowitz (a16z) 获得了额外的 1 亿美元投资。据报导,总计超过 1.5 亿美元的资金表明对重质押将成为以太坊路线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信心。事实上,在 2025 年 4 月,Nansen 报告称 EigenLayer 的重质押资产大约有 80 亿美元 TVL—有效地衡量了参与重质押的 ETH。如果准确,这表明大量的以太坊质押者已经参与其中,吸引他们的原因是可以从保障多项服务中获得额外收益。 EigenLayer 甚至进行了空投,并为早期采用者推出了其自己的代币 ($EIGEN) 激励措施,在第一季度空投中分发了其代币供应的 15% 给早期重质押者。这可能是为了分散治理并奖励那些承担重质押早期风险的人。

那么,EigenLayer 实际上解锁了哪些新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查看一些已经存在或设想中的 AVS(主动验证的服务)来分解:

  • EigenDA(数据可用性):如前所述,EigenLayer 的旗舰模块之一是 EigenDA,一个类似于 Celestia/Avail 的数据可用性层,但由以太坊重质押者保障。如果 EigenDA 上线,启动卷展(rollup)的项目可以选择使用 EigenDA 进行数据可用性,有效地利用以太坊的验证者集合(通过重质押者)来保证数据的发布。这为 Celestia/Avail 提供了一个以太坊对齐的替代方案。Coindesk 指出,EigenDA 到 2023 年底时 “正在开发中”。通过与 EigenLayer 绑定,EigenDA 不需要自己的独立代币或大规模的验证者招募;它继承了重质押 ETH 的安全性。这强调了 EigenLayer 和 Celestia/Avail 如何可以成为竞争对手:一个卷展可以将数据发布到 Celestia(与 Celestia 的自有代币和验证者)或发布到 EigenDA(通过重质押的 ETH 验证者)。

  • 桥和跨链服务:跨链桥一直是薄弱环节,通常由有限的验证者或多重签名保障,导致黑客攻击。有了 EigenLayer,可以构建一个桥作为使用数十或数百个以太坊验证者(那些选择加入的人)来验证跨链转账的 AVS,大大增加了其信任度。因为这些验证者有“利害攸关”(他们的 ETH 质押),攻击或贿赂他们比攻击一个典型的独立桥更昂贵。一些团队表达了建立 EigenLayer 保障的桥和消息协议的兴趣,这可能增强区块链之间的互操作性。

  • 预言机:像 Chainlink 这样的服务为区块链提供链外数据,是关键基础设施。预言机网络可以使用 EigenLayer 从现成的质押 ETH 验证者经济地报告数据,并在撒谎时进行惩罚。这可能既可以补充也可以与现有的预言机供应商竞争,带来更多去中心化。例如,一个预言机 AVS 可能让 EigenLayer 的质押者共同签署价格报价或随机信标。

  • 新的共识或研究链:发明新型区块链或分片机制的项目可以作为 AVS 启动它,本质上是利用以太坊的验证者集合进行安全保障,同时并行运行其自己的共识规则。这有点类似于 Polkadot 的模式(平行链重用中继链的验证者),但 EigenLayer 在以太坊上以许可的方式进行。它为共识实验创建了一个沙盒,其经济安全从第一天就存在。我们在 Espresso Systems(卷展的 Espresso 挑选器背后的团队)与 EigenLayer 的合作中看到早期的迹象——他们可以专注于他们的卷展/挑选器技术,同时依靠重质押的 ETH 进行安全保障。

EigenLayer 完全通过以太坊的 Layer 1 上的智能合约运行。加入的验证者必须运行额外的软件(每个他们支持的 AVS)并将 ETH 质押到 EigenLayer 合约中,但他们仍然为以太坊本身履行正常职责。EigenLayer 引入了操作员委托模型:不是每个重质押的 ETH 持有者都需要自行运行新服务;他们可以委托给运行 AVS 节点的合格操作员。这意味着即使您通过流动质押代币 (LST) 或通过交易所进行质押,您也可以将其可能选择加入 EigenLayer 并让一些专业节点操作员处理实际的验证任务。这是一个双面市场——AVS 创作者希望尽可能多的验证者选择加入,而验证者则希望有利可图的 AVS 和良好的回报。EigenLayer 的合约仲裁这一点,如果能证明验证者在某个 AVS 上行为不当,它们会对所有选择加入的资产实施惩罚。到 2025 年 4 月,生态系统初具雏形:Binance 的质押服务集成了 EigenLayer 选项,像 Renzo 这样的项目(一个流动性重质押解决方案)启动以使重质押变得可及。

当然,有权力就有风险。EigenLayer 的团队和社群非常意识到“传染”风险——如果一个 AVS 的惩罚条件有缺陷或有敌对行为,它可能会影响以太坊验证者。为减轻这一点,EigenLayer 正在分阶段推出,最初是经白名单认证的 AVS 和有限的范围,并计划后来更多无许可地增加 AVS。他们还强调“可归责的惩罚”——只惩罚那些实际做错事的人,并设计 AVS 使任何惩罚都可证明地与特定子集的验证者的不当行为有关。这避免了因他人的不当行为而不公平地惩罚诚实验证者的情况。合同和加密经济设计非常复杂,但正在接受审查和以太坊研究社群的审视。如果成功,EigenLayer 可以使以太坊不仅是卷展的基础层,还成为各种模块的安全基石——实际上将以太坊变成一个去中心化信任服务平台。

简而言之,EigenLayer 通过连接安全性来连接区块链。与每个新链或服务都各自孤立地凭借自己小规模的安全浮筏不同,EigenLayer 将许多链接在一起,连接到以太坊这个“大型航空母舰”上。共同的一组验证者(ETH 质押者)可以验证多条链上的事件,创造自然的互操作性。例如,如果同一组验证者保障链 A 和链 B(通过 EigenLayer),那么在链 A 上证明的交易可以在链 B 上被识别,而无需外部桥,因为这些验证者直接见证了交易。这样可以简化跨链功能并减少对第三方桥的依赖。这有点类似于 Polkadot 的平行链共享一个验证者集,因此可以在统一的信任模型下通信——但这里是在以太坊上以自愿方式发生的。

EigenLayer 的崛起也引发了有趣的治理问题。以太坊的理念一直对基础层过于复杂持谨慎态度。EigenLayer 构建在顶部,类似于第二层解决方案(尽管它不是关于扩展,而是关于扩展功能)。如果有大量的 ETH 被重新质押,可能有人会认为 EigenLayer 成为以太坊共识的延伸。社群需要关注是否有任何不利的激励或中心化出现在其中,例如:大型质押池是否会主导某些 AVS?重质押是否会不成比例地使大玩家受益?迄今为止,这种方法相对去中心化——一份报告指出了对大池的担忧,但也指出 EigenLayer 的模型旨在通过隔离风险来减轻系统性故障。a16z 等的资金投入表明他们将重质押视为未来加密基础设施的一个支柱。

互补还是竞争?新的模块化景观

在单独探索 Celestia、Avail 和 EigenLayer 后,显然它们共享一个共同的愿景:一个比过去孤立的、单一的链更具可扩展性和互联性的多链加密生态系统。然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接近平行存在可能会有合作,也可能会有竞争。### Celestia vs. Avail:

两者都是纯数据可用性网络,为执行层服务。它们不可避免地会被比较。Celestia 具有先行者优势,较早启动并获得了更多的公众关注(以及一个代币)。Avail,凭借其与 Polygon 的渊源,与以太坊扩展社区有着深厚的联系,并可能吸引已经在 Polygon/zk-rollup 生态系统中的项目。从技术上看,它们非常相似——都使用数据采样、纠删编码、PoS 验证器等。如前所述,一个区别在于战略:Celestia 坚持极简主义,而 Avail 捆绑了互操作性(Nexus),并可能包含多资产安全性(Fusion)。根据 Lithium Finance 的一项分析,“Celestia 是第一个将数据可用性和共识与执行分开的网络……Avail 走了一条稍有不同的路线,旨在跨多条链工作,并通过多代币抵押专注去中心化。它还允许应用链在没有严格同步的情况下彼此交互。” 换句话说,Celestia 提供了构建独立 rollup 的灵活性,可以轻松连接到其他生态系统,而 Avail 强调跨链集成和多样化安全输入。在实践中,项目将根据性能、成本和生态系统对齐选择数据层。我们可能会看到专门化:或许 Avail 成为以太坊 Layer-2 领域的宠儿(如果 StarkWare 和其他 rollup 团队整合它),而 Celestia 可能会吸引更多独立链和 Cosmos 风格的应用链。或者反之亦然,具体取决于网络效应和可靠性。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两个网络都在押注未来会有许多新链需要它们的服务——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区块链行业正在向专门化链方向多样化,比如游戏、社交媒体、企业等。

EigenLayer vs. Celestia/Avail:

乍一看,EigenLayer 是一个不同的概念——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数据网络。然而,EigenLayer 的 EigenDA 使其在数据可用性提供者的角色上直接竞争。如果 EigenDA 上线,某个 rollup 可能会权衡使用 EigenDA(以太坊的安全性支持)与 Celestia/Avail 之间的选择。EigenDA 可能提供更低的信任假设(以太坊的经济安全性是巨大的),并在 rollup 已经以以太坊为中心的情况下提供便利。Celestia 可能会提供更低的成本或更多的主权(不依赖于以太坊)。最终,这可能取决于经济状况:每个数据层的费用有多高,以及整合的难度有多大?也存在一个它们相互补充的世界:例如,一个乐观 rollup 可以将欺诈证明发布到以太坊(利用以太坊安全性),但将大量交易数据放在 Celestia 上(利用 Celestia 的吞吐量)。实际上,已经有这样的设计被提出(使用 Celestia 进行数据,以太坊进行结算/最终性)。Avail 的 Nexus 和 EigenLayer 的互操作性努力也可以共同作用——例如,一个 EigenLayer 预言机可以反馈给一个连接到 Avail 的应用链。

EigenLayer 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支持多种超越数据的用例。它甚至可以支撑 Celestia 或 Avail 自身:理论上,任一网络都可以选择成为 EigenLayer AVS,与以太坊的节点集合并。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因为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代币和社区,但这显示了 EigenLayer 更多的是一个平台,而不是单一服务。我们可能会看到 Celestia 和 Avail 也采用 EigenLayer 的一些策略:例如,Celestia 未来是否允许将 $TIA 重新质押于多个 Celestia 实例,或允许其他链借用其节点集?它已经将共识和执行分开;增加 Celestia 与其他区域(通过 IBC 或类似机制)之间的共享安全概念是可能的。

互操作性与桥接:

这三个解决方案的目标都是让区块链交互更加流畅。Avail 的 Nexus 将连接 Avail 上的 rollup。Celestia 依靠 IBC 和外部桥(如 Hyperlane)来连接其生态系统与其他系统。EigenLayer 可以推动跨链预言机和桥接网络的形成。最终,用户并不关心应用在哪条链上运行——他们关心的是能够轻松移动资产或数据,并信任结果。这些创新正在向用户可能使用特定于应用的 rollup 迈进,这些 rollup 在 Celestia 上存储数据,通过以太坊发布证明(可能通过 EigenLayer),并可以使用 Avail 的 Nexus 桥与另一个 rollup 互换资产。乍看之下,这听起来很复杂,但如果做得对,这种复杂性会被抽象化,用户只会体验到更快、更便宜的交易和统一的多链钱包。

历史背景与展望:

值得反思的是,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在 2010 年代后期,扩展性的主要方式是链上分片(以太坊 2.0 的初步计划,后来演变为其他形式)和多链网络,如 Polkadot(2020 年发布)和 Cosmos(2019 年发布,2021 年推出 IBC)。Polkadot 推出了通过共享安全实现平行链的想法;Cosmos 引入了无缝互操作性(IBC),但将安全性留给了每条链。今天的模块化方法可以看作是这些理念的综合:Celestia 和 Avail 提供了数据/共识的共享安全层,不少链在使用(有点类似于 Polkadot 的转接链,但没有执行状态和严格的耦合),而 EigenLayer 和 Nexus 等协议强调跨链通信(如 Cosmos 的桥接理念)。有趣的是,以太坊自身转向了以 rollup 为中心的路线图,有效地定位自己为 rollup 的结算和数据层。团状分片(EIP-4844)在 2023 年是这方面的第一步,增加了 rollup 所需的便宜数据存储空间。未来的完整团状分片将使以太坊成为一个高容量的数据可用性层。这意味着以太坊 L1 自身正在变得更加模块化(专注于共识和数据,执行交给 L2)。这种理念上的调整,结合 Celestia/Avail 等项目,表明模块化设计被广泛视为未来的发展路径。

然而,独立层的存在也带来一些治理和激励问题。如果大部分活动转移到这些层面,价值和费用将如何分配?例如,Celestia 的代币会捕获所有使用它的 rollup 的费用吗?以太坊提供安全服务给 EigenLayer AVS 时会积累什么价值?可能,我们将看到跨多个层面的 MEV(矿工/最大可提取价值)市场——例如,Celestia 的区块生产者可以为 rollup 交易排序进行 MEV 拍卖等。层间协调(如确保 rollup 的状态只有在 Celestia 上的数据被最终确认时才得以最终确认)必须谨慎处理,以避免同步问题或攻击向量。这些是正在积极研究和开发的领域。

挑战与批评

尽管模块化方法前景广阔,但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

  • 复杂性: 引入多个层(数据层、结算层、执行层等)增加了整体架构的复杂性。失败点增多,同步假设也增多。确保所有层正确沟通并非简单之事。新的故障模式可能会出现——例如,如果一个数据可用性层宕机或严重延迟,置于其之上的 rollup 可能会停止运作,即使其执行层运行正常。

  • 延迟: 更多的层可能意味着交易延迟增加。如果一个 rollup 必须等待 Celestia 处理数据,然后等待 EigenLayer 的预言机更新某些信息,这可能会导致速度减慢。设计正在被优化以减少这一点(Celestia 提供近乎即时的终结性,这有帮助)。

  • 经济一致性: 每个层都有自己的代币(Celestia 的 TIA,预计 Avail 也有自己的代币,EigenLayer 使用 ETH 但也有其 EIGEN 代币用于治理/奖励)。在这些层之间对齐激励存在困难。如果,假设 Celestia 的代币持有人投票同意将费用提高,从而把 rollup 带离 Avail?或者 EigenLayer 的治理和以太坊的核心开发者就应允许的服务产生分歧?重叠的社区需要保持对话。

  • 安全假设: Celestia 和 Avail 的安全性取决于它们的验证者集和诸如至少 20% 节点诚实的数据采样等假设。如果那些网络未能维持足够的去中心化,或者采样逻辑的 bug 被利用,它对使用这些网络的用户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EigenLayer 的安全性依托于以太坊,但它继承了以太坊的假设,外加自己的(智能合约风险、潜在关联的奖励罚没引发的混乱等)。共享安全意味着共享风险——这是卖点,也是担忧所在。如果一个广泛使用的层被攻破,可能对依赖其的多条链造成影响。例如,Celestia 共识机制中的一个重大 bug 可能影响到数以百计依赖其的 rollup。尽管如此,解耦合也能阻止故障蔓延:如果一个执行层出现 bug,它不会拖垮整个生态系统,只会影响那个 rollup。

  • 监管和社会问题:更具互通性的系统可能会吸引监管审查,因为它们类似于大型网络而非孤立的社区。此外,从社会角度来看,或许来自既有项目的抵制(例如,如果你是一个 L1 项目,接纳 Celestia 可能意味着逐步淘汰你自己的验证者社区)。现有项目迁移到模块化层将需时。

因此,尽管连接区块链的模块化加密竞赛已经展开,但这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我们讨论的三个项目都还处于积极开发或部署早期阶段。Celestia 正在其生态系统建立的同时进行主网测试;Avail 正处于主网和模块发布的前沿;EigenLayer 正在逐步开放,以便通过 2024 年在以太坊主网上提供更多服务。我们可能会看到并行的实验——或许一些高知名度的成功案例(例如流行的游戏或社交应用在 Celestia 上启动自己的链)推动发展。内容:或者是一个使用 EigenLayer 预言机的重要 DeFi 协议)并可能面临一些挫折(也许是这些新系统之一中的一个早期漏洞或经济利用)。

结论:走向模块化、互联的区块链生态系统

Celestia、Avail 和 EigenLayer 的出现标志着区块链设计范式的转变。与其构建越来越大的“一链统治一切”系统, 加密货币社区正在拥抱跨层的专业化和协作。这种模块化愿景承诺实现前所未有的可扩展性——数百万笔交易每秒分布在众多执行分片上——同时通过共享验证和采样技术保持甚至增强安全性。它还承诺更大的创新自由:开发者可以混合搭配组件(安全性来自这里,数据来自那里,执行由他们选择)来创建定制平台,以满足他们的应用需求。

在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新区块链的激增,它们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插入到底层层和服务的织锦中。一个 DeFi 交易所可能作为一个数据网络上的 rollup 运行, 一个游戏宇宙可能存在于由以太坊重质押者保护的自己的链上,并且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桥梁或枢纽进行交互操作。用户可能甚至不清楚他们所在的链——就像互联网应用的用户不知道他们的数据包击中了哪个数据中心一样——他们只会简单地相信底层的模块化基础设施正在发挥作用。

重要的是,这种模块化方法不是零和游戏。Celestia、Avail 和 EigenLayer 各自解决略有不同的方面,并且它们可能通过专注于各自的利基市场而在边缘进行协作。我们可以设想,例如,使用 EigenLayer 提供的预言机的 Celestia rollup,或在以太坊上解决重要证明的 Avail 应用链。所有人的最终目标是一个更加互联的区块链世界,价值和信息流动更自由和安全。

需要解决的挑战不可避免。这些项目必须证明其随着时间推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经济学必须有意义——为两到三层基础设施支付的费用对用户来说是否可负担?早期迹象是积极的,因为专业化可以带来效率提升(例如,Celestia 的高吞吐量可能降低每字节数据的成本)。开发者还需要学习在这种模块化模型中设计应用,但像 OP Stack(来自 Optimism)和 Cosmos SDK 这样的框架已经在发展,以便可以插入不同的数据可用性后端或结算层。工具和标准(例如,如何在以太坊中验证 Celestia 的数据可用性,或如何标准化 EigenLayer 的销毁条件)需要成熟。

截至 2025 年,竞争已经开始。Celestia 团队宣称他们已经将区块空间从“拨号上网”提升到“宽带”, 现在正瞄准“光纤”。Avail 的创始人设想成为不同 rollups 的“统一因素”。EigenLayer 的创始人预见到,当以太坊的安全性成为可重用资源时,将实现“100 倍创新”。这对区块链基础设施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些雄心勃勃的项目不再只是白皮书,而是现场网络,保护着真实的价值。对于加密货币社区和更广泛的世界来说,模块化区块链可能意味着这项技术终于准备好扩展到数十亿用户,而不会妥协去中心化或互操作性。

这场比赛的终点——一个完全连接、模块化的加密生态系统——仍在前方。但随着 Celestia、Avail 和 EigenLayer 不断突破界限,我们正稳步走向一个区块链互联网,像网络一样灵活和互联,并且具备区块链承诺的可证明的信任和安全性。最终,这场比赛的赢家可能是用户和开发者,他们可能享受更快速、更便宜和无缝互联的区块链体验,实现了最初推动这一行业发展的许多理想。

免责声明: 本文提供的信息仅用于教育目的,不应被视为财务或法律建议。在处理加密货币资产时,请务必自行研究或咨询专业人士。
相关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