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体系每年处理超过$150兆的交易,通过一系列遗留技术、代理银行关系和消息协议,这些传统方法往往需耗时数日来结算,而区块链支持者承诺能在数秒内完成。
在这一庞大机器的中央是SWIFT,这个有着50年历史的合作组织,通过其11,500家金融机构的网络,每三天处理相当于全球GDP的业务。尽管效率方面存在慢结算时间、费用高和信息不透明等问题,SWIFT依然在国际支付中拥有主导地位,而像Ripple的XRP这样的区块链替代方案在获得有意义的机构采用上举步维艰。
这一悖论在2024年9月达到高潮,SWIFT的首席创新官Tom Zschach将XRP斥为“行尸走链”,声称“幸存诉讼不是韧性”,并质疑机构是否会接受“将结算最终性外包给一种未受监管的货币”。他的批评直指金融技术中的根本紧张关系:技术能力与机构现实之间的差距。
数据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SWIFT每日处理4,480万条信息,峰值超过5,000万,维持99.999%的正常运行时间,并将机构连接至200个国家。与此同时,XRP的DeFi生态系统锁定的总价值仅为87.85百万美元,而以太坊和Solana分别为96.9和11.27亿美元。
然而,XRP的结算时间为3-5秒,交易费用为每笔0.0002美元,相比之下,SWIFT的时间为1-5天,机构费用为25-50美元。这个技术优势引出不安的问题:如果区块链支付方案确实更好,为什么没有转化为大规模的采用?
机构金融的堡垒
SWIFT的主导地位并非基于技术优势,而是基于随着每个新参与者的加入而呈指数级增加的网络效应。国际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本质上是一个会员拥有的合作组织,每三年根据消息量调整股权,以确保最活跃的参与者拥有最强的治理发言权。这一结构为继续参与创造了强大的激励,同时提高了潜在叛逃者的切换成本。
该组织的董事会看起来像是全球银行权力的名单,其中有来自摩根大通银行、劳埃德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和巴黎法国巴黎银行的代表。这些机构投资了数十年和数十亿美元将SWIFT的消息标准整合到其核心业务中。他们的员工了解SWIFT的业务识别代码,他们的合规系统认可其消息格式,他们的操作程序假定其可靠性。
SWIFT的战略定位远不限于简单的消息服务。组织提供内置的反洗钱工具、制裁筛查能力和银行日益依赖的合规基础设施。其位于美国、荷兰和瑞士的三个数据中心以军事级别的加密处理交易,同时维护全球监管者认可的审计轨迹。这一合规基础设施代表了几十年来建立的监管关系,对于新入者来说几乎不可能复制。
合作组织的现代化努力展示了机构适应性而非停滞不前。必须在2025年11月完成的ISO 20022迁移,实现了更丰富的结构化数据,支持更好的合规、对账和自动化。SWIFT Go于2021年推出,专用于小于1万美元的付款,在4小时内进行完交易且全额透明费用,直接瞄准金融科技替代方案通常服务的市场领域。同时,SWIFT GPI已成为跨境交易的默认高价值标准,将平均处理时间缩短至大约两小时,同时提供端到端跟踪。
这些改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解决了特定的机构痛点,同时保持了现有投资和关系。银行不需要更换其核心系统、重新培训员工或导航新法规框架。通过对熟悉基础设施的增量升级即可实现有意义的改进,使现代化既更安全又比革命性变化更可接受。
遗留系统的重压
了解银行为何抵制区块链采用需要检查银行基础设施的技术和财务现实。大约95%的ATM刷卡依赖于COBOL代码,而80%的面对面银行交易运行在大多数软件工程师认为过时的语言程序。系统处理2200亿行生产代码,管理3万亿美元的每日商业,具有显著的可靠性。
大型机技术的持久性反映的是理性的商业决策而非技术落后。IBM z/OS系统实现了99.999%的正常运行时间,能够处理的巨大交易量会超出大多数现代分布式系统的承受能力。前50大银行中的45家和财富100强公司中的67家依赖于大型机作为其核心平台,不是因为缺乏其他选择,而是因为这些系统通过几十年的不间断运行验证了其可靠性。
Banks face extraordinary modernization challenges that blockchain advocates often underestimate. Total replacement costs frequently exceed $100 million for mid-sized institutions, with implementation timelines stretching 5-7 years. TSB Bank's catastrophic 2018 migration from Lloyds' platform to Spanish Sabadell's Proteo system illustrates the risks involved. The "big bang" approach corrupted 1.3 billion customer records, locked customers out of their accounts for weeks, and ultimately required complete abandonment after generating £62 million in regulatory fines plus £32.7 million in customer redress. The bank eventually outsourced its entire technology operation to IBM, demonstrating how failed modernization can eliminate rather than enhance institutional independence.
These failures create institutional trauma that reinforces conservative technology choices. Banks consume approximately 70% of their IT budgets maintaining legacy systems, with 40-50% of total technology investment dedicated to technical debt. Yet this maintenance spending represents risk mitigation rather than waste. The alternative - betting the institution on unproven technology - carries potentially existential consequences that few boards are willing to accept.
Successful modernization requires incremental approaches that minimize operational disruption. McKinsey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banks adopting progressive modernization strategies can reduce costs by 70% and timelines by half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approaches. Atruvia AG exemplifies this approach, replacing 85% of core banking transactions with Java services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COBOL infrastructure, achieving 3X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without operational disruption. ANZ Bank similarly transformed 200+ mainframe developers into DevOps practitioners, reducing hotfix deployment times from four weeks to one hour while maintaining system stability.
区块链采用悖论
XRP的技术能力似乎为机构支付需求量身定制。XRP Ledger实现93%的交易在10秒内结算,处理每秒超过1500笔交易,并在峰值拥堵期间保持99%的成功率。这些性能指标远超SWIFT的能力,并承诺相对传统代理银行降低42%的成本。然而,机构采用仍集中于特定走廊,而非在全球银行系统中广泛传播。
Ripple的业务模式差异性解析了部分采用差距。公司信息及结算平台RippleNet向增强型SWIFT服务提供无须使用XRP加密货币的增强式服务。大多数主要银行合作伙伴 - 包括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渣打银行,以及PNC银行 - 利用RippleNet的信息能力而非XRP的代币基础流动性。此策略允许银行在规避加密货币监管不确定性的同时,受益于改善的跨境支付科技。
依赖于XRP的按需流动性(ODL)服务显示了更具启发性的采用指标,但主要集中于汇款公司而非主要银行。SBI控股在日本、Tranglo在马来西亚,以及Bitso在拉丁美洲代表了最重要的ODL用户,处理高交易量走廊,XRP的流动性优势克服了监管上的顾虑。2025年第二季度,中阿-印度走廊通过ODL处理了超过9亿美元,而同一时期ODL总量达到了1.3万亿美元。
这种地理集中反映了监管实际情况而非技术限制。日本央行正式批准XRP用于国际交易,近80%日本银行计划于2025年前实现整合。SBI集团CEO北尾吉孝的强力支持创造了机构动量,该动量在监管不确定性仍较高辖区内都不存在。同样,东南亚市场当中,其较欠发达的代理银行体系显示出更大意愿去采用区块链替代方案。
2025年5月SEC和解案为XRP在美国的采用提供了关键监管明确性。50万美元和解确认了XRP次级市场销售不是证券。 Content: 在坚持机构销售需要证券注册的同时。这一区别允许零售市场发展,同时为机构采用创造明确的合规途径。包括Coinbase和Kraken在内的美国主要交易所随后恢复了XRP交易,而Grayscale、Bitwise和21Shares的ETF申请表明机构接受度的提高。
然而,单靠监管清晰并未转化为普遍采用。最近的技术举措包括自动做市商、RLUSD稳定币的推出以及以太坊兼容性功能,显示出XRP生态系统内持续的创新。RLUSD在2024年12月推出后不久便实现了6.94亿美元的流通,为那些不愿直接接触XRP的机构提供了一种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选项。然而,这些发展未能解决SWIFT等机构所提出的基本治理问题。
The centralization dilemma
Tom Zschach的“dead chain walking”批评特意针对XRP的治理模式,而非其技术能力。他认为“机构不愿意在竞争对手的轨道上运行”的观点反映了对中立、共享治理结构的深层偏好,而不是公司控制的替代方案。从客观指标看,XRP相对于其他选择的集中化问题增强了这一批评的可信度。
Ripple通过托管机制控制了约42%的XRP总供应,可能对代币经济产生影响,这让机构感到担忧。虽然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更快,但XRP Ledger的共识机制依赖于最初由Ripple策划的唯一节点列表。尽管社区管理已经接管,但历史集中化创造的路径依赖性被竞争对手所利用。
安全分析加强了这些担忧。Kaiko在2025年8月的报告中将XRP Ledger在15个主要区块链中排名最后,得分为41/100,指出了验证器集中和较低的中本聪系数。2025年4月,对xrpl.js JavaScript库的供应链攻击暴露了生态系统开发工具的额外漏洞。这些事件为批评者提供了弹药,他们认为XRP缺乏支持区块链采用所需的去中心化和安全特性。
SWIFT的合作结构在机构层面相较公司控制的选择更有利。会员所有权确保没有单一实体能单方面更改规则、定价或技术标准。由股东选举的25人董事会提供与网络使用比例相符的代表性,同时来自G-10央行外加15个其它的货币当局的监管为其提供合法性。这一长达五十年的治理模式为机构提供了新的选择无法匹敌的舒适度。
XRP Ledger Foundation在2024年向基于社区的治理过渡虽解决了一部分集中化问题,但可能尚未能战胜机构的怀疑。基金会在法国的注册、旋转董事会结构和XAO DAO生态系统基金体现了有意义的治理改进。然而,要改变对既定系统的机构认知需要持续的概念验证,而不仅仅是结构调整。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 reality
XRP面临多方面日益激烈的竞争,复杂化了其机构价值主张。央行数字货币(CBDC)或许成为对区块链支付解决方案最显著的长期威胁。代表全球98% GDP的137个国家正研究CBDC,央行对央行直接结算的前景可能完全消除对私有区块链中介的需要。
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在17个省份处理了超过9860亿美元的交易,展示了CBDC在大规模应用中的可行性。到2025年3月,印度的数字卢比实现了334%的增长,流通价值为101.6亿卢比,而欧洲央行的数字欧元准备阶段旨在加强欧元的国际角色。即使在中止零售CBDC开发的特朗普政府下,美国仍持续进行央行研究,可能带来机构CBDC应用。
稳定币的采用给XRP带来了更直接的竞争压力。USD Coin(USDC)的流通量为652亿美元,受到强大监管合规和机构偏爱。Circle与Finastra的合作将USDC与Global PAYplus平台集成,该平台每天处理5万亿美元,涵盖前50大银行中的45家。Visa在Solana区块链上使用USDC进行B2B支付的试点项目与Worldpay和Nuvei合作,展示了成熟的支付网络如何无需新区块链基础设施就将稳定币纳入。
其他区块链网络将自己定位为XRP的企业竞争对手。Hedera Hashgraph的管理委员会包括谷歌、IBM、波音和德国电信,提供企业信誉,同时实现每秒超过10,000笔交易的能力。Algorand与瑞典国家银行合作进行e-Krona CBDC测试,并符合金融信息传送标准ISO 20022,吸引寻求政府支持选择的机构。Stellar注重金融包容性和小型机构,以较低费用处理交易,并保持比XRP更分散的治理。
SWIFT自身的区块链整合努力可能对XRP的机构采纳最具威胁性。该组织与Chainlink以及超过12个主要金融机构的合作展示了使用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实时数字资产交易的能力。这种方法允许银行参与代币化市场,同时保持其既有的SWIFT关系,可能消除在传统系统与基于区块链系统之间进行选择的需要。
The regulatory minefield
银行监管创造了系统性优势,使现有系统比区块链替代方案更具优势。Basel III对加密资产的1250%的风险权重要求银行为每€1的加密风险持有€1的资本,使直接持有区块链资产在经济上具有阻碍性。这个已在2025年实施于主要司法管辖区的监管框架,反映了监管者对传统货币工具的偏好,而非去中心化替代方案。
EY的全球调查将监管不确定性确定为区块链采纳的主要障碍,61%的高级财务专业人士提出了这一点。这种不确定性在不同管辖区表现出不同的形式,造成合规挑战,而区块链的无国界特性本应消除此类问题。这种碎片化不仅限于加密货币监管,还包括数据隐私要求、金融信息传送标准及跨境交易监控,这些都是现有系统已涵盖的问题。
欧洲的GDPR要求说明了区块链技术面临的特定监管冲突。法规中的“被遗忘权”条款与区块链不可变账本的设计根本冲突,为在欧盟市场运营的机构构成法律风险。尽管像链外数据存储之类的技术解决方案解决了某些担忧,但它们增加的复杂性减少了区块链相对于传统系统的理论优势。
合规网络效应偏向拥有成熟业绩的现有系统。SWIFT内置的制裁筛查、反洗钱工具及标准化报告格式与现有银行合规基础设施无缝对接。区块链替代方案需要独立的合规层,增加了而非替代了现有系统,增加了而非降低了运营复杂性。
特朗普政府下美国监管环境的近期变化为区块链的采用提供了某种缓解。撤回包括 FDIC FIL-16-2022 及联邦储备监管函的限制性指南,减少了直接的合规压力。然而,对传统货币工具的根本偏好仍然嵌入于不容易通过行政行动改变的广泛金融稳定框架中。
The institutional inertia factor
银行对区块链采用的抵抗反映了合理的组织行为,而不只是技术保守主义。金融机构面临的协调挑战非同寻常,特别是在考虑影响到几十年发展而来的对手方关系、监管合规及运营措施的基础设施变更时。鸡蛋蛋问题在服务依赖于网络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其价值依赖于广泛采用,而非个体实施。
机构决策过程更倾向于渐进的改进,而不是革命性的变化。银行董事会训练有素以管理受托责任风险,通常倾向于增强行之有效的系统,而不是将机构未来投注在未经验证的替代方案上。这种偏见在区块链在金融应用上不一的表现背景下显得尤为合理。除了TSB的主机迁移灾难,还有许多区块链项目未能兑现承诺的好处,还消耗了大量资源。
沉没成本谬误强化了保守的技术选择,但不应被视为非理性的偏见。银行已经在现有基础设施上投入了数千亿资金,这些基础设施仍然可靠地执行核心功能。用提供边际改进的替代方案替代功能良好的系统需要令人信服的商业理由,而区块链应用往往未能提供这样的理由。创新。技术高管通过维护系统稳定性和遵从监管合规进而推进其职业生涯,而不是开创未经验证的解决方案。这种现象导致无论理论优势如何,都会系统性地偏向于对区块链采纳的抵制,因为失败实施带来的职业风险远大于成功创新的潜在回报。
成本效益的现实检验
区块链在银行业的价值主张因应用和市场环境的不同而大相径庭。贸易融资或许是其最强的用例,因为价值2万亿美元的贸易文件市场受限于纸质流程,而区块链可以显著改善。摩根大通的Liink平台体现了这种潜力,能将制裁验证时间从数周缩短到数分钟,同时保持监管合规。
跨境支付的结果因走廊特性而异。在拥有发达的代理银行关系的市场中,区块链相较于通过现代API和实时消息增强的传统系统并未提供显著优势。然而,在缺乏高效代理关系或服务欠缺银行服务人群的走廊中,区块链解决方案则具有真正价值。这解释了XRP在东南亚汇款中的成功,而发达市场的主要银行兴趣有限。
区块链解决方案的实施成本因复杂性而异,从3万美元到超过25万美元不等,并需要大量的持续维护。这些成本必须产生足够的收益,以证明对现有流程的破坏和培训员工新程序的合理性。对于许多银行应用来说,增强的传统系统以较低的实施风险和成本提供了类似的好处。
生成式AI的兴起提供了比区块链采纳更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方法。AI增强的系统可以在维持熟悉的操作程序的同时,提升现有基础设施40-50%的性能。这项技术替代通过提供效率提升而不需要基本系统更换,减少了区块链的相对吸引力。
市场动态和网络效应
SWIFT的网络效应为试图完全替代的替代系统创造了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每增加一个参与者都会指数增加网络价值,同时为现有成员增加了转换成本。已经有11500多家机构连接在一起,新的参与者从一开始就从普遍连接中受益,同时为现有成员贡献了网络价值。
在考虑部分采纳策略时,协调问题变得突出。考虑区块链替代方案的银行必须考虑交易对手的能力、监管接受度和操作复杂性。如果主要的代理银行缺乏区块链能力或监管者表示怀疑,那么单个机构就没有多少动机会开创这些未经验证的替代方案。
区块链替代方案面临提供足够的价值以克服网络效应的困难,同时需要从头开始建立竞争网络。这解释了为何成功的区块链支付应用专注于服务不足的市场,那里现有网络提供的价值有限,而不直接与既有基础设施竞争。
SWIFT对区块链竞争的战略回应显示了既有网络如何能够适应以消除竞争威胁。通过将自己定位为通过现有基础设施连接多个区块链网络的互操作层,SWIFT在维护其核心角色的同时,结合区块链能力。此方法允许会员机构参与数字资产市场,而无需放弃经过验证的基础设施关系。
技术能力与机构需求
XRP在速度、成本和能源效率上的技术优势解决了真实的机构痛点,但未能满足银行采纳所需的关键要求。尽管3-5秒的结算时间和每次交易0.0002美元的成本明显优于SWIFT的性能指标,但这些好处必须克服监管不确定性、运营复杂性以及治理担忧才能实现机构采纳。
DeFi生态系统的比较揭示了XRP与以太坊和Solana相比,开发者和用户采纳的局限性。其锁定的总价值仅为8785万美元,相比之下,以太坊为969亿美元,表明XRP缺乏通常推动平台采纳的生态系统发展。对于将开发者活动和用户增长视为长期可行性指标的机构决策者来说,此指标尤为重要。
最近的技术发展包括自动化做市商、RLUSD稳定币集成和以太坊兼容性功能显示了XRP生态系统内的持续创新。然而,这些改进解决了被认为的薄弱环节而非利用核心优势,可能会稀释XRP作为支付专用区块链的聚焦价值主张。
技术架构与机构治理的问题成为理解采纳障碍的核心。尽管XRP的共识机制使其能比传统系统更快地完成结算,但银行更看重提供机构控制权的治理模型,而非技术性能优势。这解释了为什么联盟区块链和私有网络在企业应用中常常成功,而公有区块链则困难重重。
未来情景:共存还是替代
最可能的未来是共存而非替代,区块链技术作为基础设施增强而不是替代现有系统。SWIFT的区块链整合试验表明了这种演变,在不要求机构合作伙伴放弃经过验证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传统消息网络获得了区块链的连接。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可能对当前支付架构产生最显著的长期颠覆。CBDCs可以实现直接的央行间结算,绕过传统的代理银行和私人区块链替代方案。这一情景将维持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同时实现区块链的效率优势,可能将SWIFT和XRP在国际结算中边缘化。
稳定币的采用代表了另外一种演化路径,区块链技术通过与现有金融基础设施的整合而非替代而成功。USDC通过传统支付处理器与主要银行的整合展示了如何在不需要根本性系统变更的情况下捕捉区块链的利益。
企业区块链领域可能沿工业特定的路线发展,根据治理偏好和技术要求,使用不同的网络服务特定市场段。这样的碎片化未来将限制单个区块链网络的规模优势,同时保留机构选择和竞争。
区域支付网络代表了可能补充或竞争SWIFT和区块链替代方案的发展路径。美国的FedNow、巴西的Pix和印度的UPI等系统展示了通过使用现代API和标准增强传统基础设施可以如何通过实时支付网络提供类似于区块链的好处。
Zschach批评的评估
Tom Zschach对XRP的描述为“与死亡同行的链”看来有些夸张,基于客观的采纳指标和机构进展来看。XRP在特定跨境支付走廊中表现出明显的实用性,相较于传统系统具备可衡量的性能优势。与SEC的和解为主要机构关切的问题提供了监管明确性,而在日本和东南亚的合作关系显示了真实的采纳而不是投机性兴趣。
然而,Zschach关于机构偏好中立治理结构的更为广泛的批评反映了合理的关切。XRP的公司控制模型与机构对共享治理系统的偏好相冲突,在此类系统中,没有一个实体可以单方面改变规则或经济性。这种治理偏好解释了为何机构倾向于SWIFT等合作结构或像CBDCs这样的政府发行替代方案。
批评还准确指出了XRP相比替代方案的有限生态系统发展。相较于更广泛的平台发展,有限的DeFi采纳和开发者活动暗示XRP可能为机构支付进行了优化。虽然这种狭隘的聚焦在特定用例中提供了竞争优势,但却让其对更多用途的平台感到脆弱。
Zschach提出的“合规性不仅仅是让一个公司说服监管机构它应该被允许运作,而是整个行业同意共享标准,无单一资产负债表控制”这一观点阐明了机构偏好一个区块链倡导者常常低估的基本观点。这种看法表明,成功的区块链采纳需要行业范围的协调而非公司领导的创新。
偏见问题:合理关切或保护主义
传统金融对区块链的批评包含了既有合理关切,也有制度保护主义的元素。对金融稳定、消费者保护和系统性风险管理的监管强调反映了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必须履行的真实责任。银行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角色证明了对基础设施变化采取保守方法的合理性,这种变化可能会影响经济稳定。
巴塞尔III的1250%加密资产风险权重就是一个潜在保护主义的监管例子,看似……Content: 相较于其他资产类别,这一要求显得不成比例。此要求实际上禁止了银行持有加密货币,无论其具体资产特性或使用案例如何,表明监管更倾向于支持现有系统而非对中立技术的评估。
然而,许多监管问题反映了合理的技术和操作性挑战,而非简单的保护主义。区块链的不可变性与数据隐私要求相冲突,公共账本带来了保密性挑战,分布式共识机制在争议解决方面的复杂性高于传统系统。这些问题需要技术解决方案来应对,而不是监管上的妥协。
金融机构偏好已经经过验证的系统而不是潜在更优的替代方案,这反映了理性的风险管理,而不是技术保守主义。银行的信托责任和系统重要性即便以牺牲效率提升为代价,也使得谨慎采用技术合理化,尤其是在这些提升伴随着操作复杂性和监管不确定性时。
Final thoughts
尽管公认存在效率低下,SWIFT的持续主导地位表明在复杂系统中,网络效应、机构关系和监管框架可以压倒技术优势。其50年的领先优势创造的机构依赖性对竞争压力表现出非凡的抵抗力,即使是来自技术上更优的替代方案。
XRP的困境反映了技术能力与机构需求之间的差距。虽然XRP账本提供了相较于传统支付系统的明显性能优势,但这些优势未能克服治理方面的担忧、监管不确定性以及与既有网络效应竞争的协调挑战。近期的监管清晰化和技术增强提供了更广泛采用的机会,但机构的怀疑仍是一个重要障碍。
未来可能是演变而非革命,区块链技术将是对现有金融基础设施的增强而非替代。SWIFT的区块链集成实验、传统金融机构对稳定币的采用以及CBDC的开发,暗示了在保留机构控制和监管合规的同时,捕捉区块链优势的混合方法。
这一演变反映了金融机构及其监管者的保守性,它们优先考虑的是稳定性和经过验证的性能,而不是效率和创新。虽然这种方法可能限制技术进步的速度,但也保护了金融系统免受革命性变化带来的操作风险。理解这些机构动态为评估区块链在传统金融中应用的潜力和局限性提供了重要背景。
最终的问题不是区块链技术是否优于传统支付系统——客观指标表明它常常优越——而是这些优势是否值得取代尚能可靠满足全球金融需求的功能基础设施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Tom Zschach的批评可能夸大了XRP的弱点,但他关于机构偏好中立、共享治理结构的观点捕捉到了区块链倡导者忽视即自陷险境的基本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