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表示有意部署银行支持的存款代币进行跨境支付, 在北京日益严格地反对私人发行稳定币的情况下,扭转了战略路径。 这一发展代表着中国科技领导者在监管加剧的情况下, 如何在区块链支付创新方面的重要转变。
阿里巴巴总裁张阔 周五告诉CNBC,公司的计划是利用类似稳定币的技术,通过其价值350亿美元的跨境商务网络简化全球交易。 然而,与传统稳定币发行不同,阿里巴巴正在探索存款代币, 这些基于区块链的工具代表了对商业银行存款的直接要求,并被视为发行金融机构的受监管负债。
此区别具有深远的监管影响。传统稳定币由私人实体发行,靠储备资产支持以维持与法定货币的价值平价, 而存款代币直接由受监管的银行机构发出,具备已建立的金融基础设施和监管监督的全部权重。
阿里巴巴的公告紧随其后的是JPMorgan Chase的正式推出 其JPM Coin存款代币向机构客户提供。 这家按市值计算的全球最大银行已经开始在Coinbase的Base Layer 2区块链上提供美元计价的代币, 代码为JPMD,使机构转账实现全天候即时结算。
张阔确认,阿里巴巴正在试验 使用JPMorgan的Kinexys技术平台进行美元和欧元代币化, 并计划在获得监管批准后支持更多货币。公司计划在年末前推出该系统, 以解决跨境B2B支付中仍然存在的48至72小时结算延误的持久问题。
北京对货币主权的铁腕
阿里巴巴经过深思熟虑的做法反映出从北京的最近监管干预中汲取的教训。 包括蚂蚁集团在内的中国科技巨头
- 阿里巴巴的金融服务子公司 - 和竞争对手电子商务平台京东.com暂停在香港发行稳定币的计划, 因为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网络空间管理局的监管人员明确指示他们停止此类举措。
尽管香港稳定币条例自八月生效, 建立了一个全面的法定货币参考稳定币发行者的许可框架, 这次监管干预仍然发生。 两家公司对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试点计划表现兴趣, 并成为77家根据新制度寻求许可证的公司之一。
熟悉闭门会议的消息人士告诉《金融时报》, PBOC官员表达了关于私营公司发行任何形式货币的基本担忧,认为此类安排可能威胁到货币主权。 一位消息人士解释说:“真正的监管担忧是,究竟是谁拥有铸币的最终权利——中央银行还是市场上的任何私人公司?”
数字人民币竞争引发的监管谨慎
北京的反对部分源于对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竞争关切, 即e-CNY或数字人民币。 在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在各大城市的有限试点项目部署后, CBDC的采用率未达到预期。监管者担心,科技巨头所控制的稳定币可能进一步削弱数字人民币的前景,并削弱中央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控制。
前PBOC主席周小川在八月底的一个闭门金融论坛中 表达了这些担忧,警告稳定币相关的稳定性风险,并质疑它们是否为零售支付应用提供真实价值。 他的讲话标志着监管情绪的决定性转变,令围绕香港稳定币框架的热情有所减退。
在八月初,中国当局据称指示本地公司停止发布研究 并停止举办与稳定币相关的研讨会,原因是担心其被用于欺诈活动。 金融媒体财新一份后被删除的九月份报告声称决策者将对大陆公司投资于加密货币交易所和相关活动实施限制。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在狭窄通道中航行
中国的监管立场并未完全消除稳定币的发展,而是将其引向细细划分的离岸应用。 七月底,中国区块链平台Conflux推出了一种稳定币, 由离岸人民币支持,明确定位于离岸中国实体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而非国内流通。
类似地,与中国国际版人民币挂钩的受监管稳定币于九月底在香港的一带一路峰会上推出, 表明其用于外汇市场而非国内支付。 这些产品反映了北京对服务战略性国际目标、不会威胁内部货币控制的稳定币的容忍。
香港网络3协会联席主席Joshua Chu 表达了普遍共识:“中国不太可能在境内发行稳定币。” 这一评估描绘了现实,即香港作为数字资产创新的试验场,而大陆则保持严格的禁令。
最后的思考
阿里巴巴通过建立银行合作伙伴关系转向存款代币代表了对监管现实的务实适应,同时保持技术的进步动力。 通过与摩根大通的受监管基础设施合作,公司获得了区块链支付效率,而没有引发独立稳定币计划导致的主权担忧。
这种方法可能为其他中国科技公司建立模板,使其能够在不触碰北京红线的情况下参与数字资产创新。 它们依靠现有金融机构的受监管地位来获得区块链技术的操作性好处,而不是挑战国家在货币发行上的控制权。
对于全球观察者而言,这一事件揭示了在技术创新与国家对货币系统控制的基本紧张关系。 尽管西方法域正努力解决如何监管私人发行的稳定币,中国已有效排除了国内参与者的这种选择, 通过国家认可机构引导创新。
结果强调,无论技术的变革潜力如何,国家仍然拥有对何种形式的钱在其法域内是可接受的最终权威权力 - 即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公司也无法回避这一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