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iquid 创始人 Jeff Yan 与 Binance 因上周的加密货币市场崩盘后的清算透明度问题爆发了公开争端。Yan 声称 一些中心化交易所在波动期间大幅少报用户清算,而 Binance 的前首席执行官为其平台在危机处理中的表现进行了辩护,此次危机抹去了超 190 亿美元的杠杆仓位。
需要了解:
- Hyperliquid 创始人指责中心化交易所在高波动事件期间少报清算事件的数量最多达 100 倍,原因是 Binance 的数据流显示即使同时发生数千个清算事件,也仅显示一次清算。
- 这一冲突发生在周五的市场崩盘之后,比特币 从 $122,000 跌至 $102,000,Hyperliquid 在没有停机的情况下处理了 $50-70 亿的交易量,而 Binance 则遇到了技术问题。
- Yan 和 Binance 创始人赵长鹏的职业关系可以追溯到 2018 年,当时 Yan 参与了 Binance Labs 孵化计划,开发一个去中心化的预测市场。
透明度争议
Yan 在 X 上写道,Hyperliquid 在 HYPE 价格上周跌至 $20 时保持了 100% 的正常运行时间而没有产生坏账。该平台运行在区块链上,订单、交易和清算均在链上发生,任何人都可以无需许可地验证交易。
但 Yan 指出中心化交易所中存在所谓的“令人不安的趋势”。他说这些平台公开记录的清算远少于实际发生的数量。
Yan 以 Binance 为例解释说,该交易所的数据流即使在数千笔清算同时发生时,也只报告一笔清算订单。这一技术限制可能会掩盖市场崩盘期间清算的真实规模,他写道。
根据 Yan 的分析,极端波动期间的少报因素可能达到100倍。
他批评中心化系统的透明性相比于区块链平台的透明性较低,后者可以看到所有活动。
赵长鹏(CZ)回应没有直接解决清算数据问题。相反,他指出 Binance 在危机期间的财务承诺。 “当其他人试图忽视、隐藏、推卸责任或攻击竞争对手时,BNBChain生态系统的关键参与者(Binance、Venus 等)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了数亿美元来保护用户,”他写道。
从合作伙伴到竞争者
Yan 和 CZ 之间的交流因他们的共同历史而更加重要。Yan 于 2018 年与联合创始人 Brian Wong 一起加入 Binance Labs 投资孵化计划。他们开发了 Deaux,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预测市场,旨在通过国际流动性池促进协作下注。
在孵化期间,Yan 和 Wong 专注于创建一个在用户体验上与中心化交易所相媲美的平台,同时增加区块链的安全性。他们的目标是低费用和实时反馈,结合智能合约保护和去中心化投票进行结算。该项目旨在复制 Binance 的界面,同时消除中心化控制。
周五的市场动荡在压力条件下测试了两个平台。
比特币从 $122,000 跌至 $102,000 引发了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清算。Yan 表示,Hyperliquid 在崩盘期间处理了 500 亿到 700 亿美元的交易量,且没有中断。
Binance 遇到了暂时的技术问题,导致一些用户无法关闭仓位。随着杠杆交易者看到他们的仓位被自动关闭,交易所处理了超过 190 亿美元的清算。
这些竞争的叙述突显了加密基础设施哲学的根本分歧。像 Hyperliquid 这样的区块链平台通过公共分类账优先透明度。中心化交易所则强调速度和资本部署,以在危机期间保护用户。
了解关键术语
清算是指当交易所自动关闭交易者的杠杆仓位,因为损失已经耗尽了支撑该仓位的抵押品。在传统市场中,这可防止交易者欠下超过他们存入的金额。加密货币市场的变化速度足够快,以至于有时当清算发生时,损失已经超过抵押品,交易所可能会吸收“坏账”。
交易链上活动是指记录在区块链上的交易,任何人都可以查看和验证数据。中心化交易大多数在内部数据库上处理,只发布摘要数据。这造成了一种信息不对称,有利于交易所。
杠杆仓位允许交易者借钱以放大潜在收益,这也放大了损失。一个 10 倍的杠杆仓位意味着价格变动 10% 会对交易者的抵押品产生 100% 的收益或损失。
市场影响和现状
新闻发布时,HYPE 的交易价格约为 $41.88,相较过去一周下跌了 14%。该代币在过去几小时中上涨了超过 4%,但仍比其历史高点低 28%。复苏遵循了周五崩盘后的市场普遍稳定。
这场争议引发了关于加密货币交易所之间数据透明性标准的问题。随着去中心化平台的市场份额增加,中心化竞争对手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以提供更详细的清算数据。Yan 的批评打击了区块链系统的一个竞争优势:可验证的透明性,不依赖于对单一实体的信任。
结语
Hyperliquid 与 Binance 的冲突不仅反映了上周的市场波动,还反映了加密基础设施的竞争愿景。Yan 关于清算少报的指控挑战了中心化交易所,使之要匹配区块链系统设计上提供的透明度。监管机构或市场力量是否会推动标准化报告仍不确定。